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治國安邦,重在基層。近年來,西藏自治區針對市域社會治理熱點難點和群眾所需所盼,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制定了各類機制,化解了影響平安穩定的突出矛盾,打擊了危害公平正義的違法犯罪,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助推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高位謀劃一體推進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國重要邊疆民族地區,做好市域社會治理工作,必須綜合施策、聚焦發力。
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成立了由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區黨委平安西藏建設領導小組,并下設市域社會治理組等10個專項組,組建工作專班、制定工作規則、明確工作任務,先后召開部署會、調度會、推進會等各類會議,研究部署試點工作、明確工作任務、壓實工作責任,扎實推進全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
西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創新思路、強化舉措,制定工作方案和指導意見,加強督導考核,統籌推進全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制定出臺《關于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實施意見》,積極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消除不和諧因素,有效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
市域社會治理各成員單位立足本職,針對行業領域管理重點難點和群眾所需所盼,充分發揮指導協調作用,加強調查研究,及時出臺政策措施或管理辦法,為市域社會治理提供政策法規支持。
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與平安建設、維護穩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分解落實責任,拿出“任務書”、掛出“路線圖”、排出“時間表”,穩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
“我們結合西藏實際,著力改進碎片化治理方式,選定昌都市、拉薩市、日喀則市試點并報請中央政法委批準,其余地市試點,同步開展、一體化推進試點工作。”西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副秘書長陳文強說。
因地制宜務求實效
8月9日,拉薩市城關區嘎瑪貢桑派出所納金西路便民警務站值班民警接到其某報警求助稱,他乘坐公交車時,不慎將隨身攜帶的包裹遺失在公交車上,包裹內有價值4萬余元的藏式首飾。
接到報警后,值班民警立即通過科技手段開展工作,最終為失主尋回全部失物。
“真心感謝人民警察,幫了我大忙。”其某握著警察的手感激地說。
西藏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織就基層社會治理“人防”與“技防”兩張網格,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在市域社會治理中,西藏各試點地市緊密結合實際,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務實管用、行之有效、具有“糌粑味”“酥油香”的社會治理模式,受到群眾歡迎。
拉薩市構建“1+7”市域維穩風險防控前沿指揮部,形成黨政軍警民聯勤聯動、聯保聯治、聯合作戰的良好局面,實現風險發現得了、判斷得準、控制得住、處置得好。
日喀則市積極探索“基層黨建+社會治理”新模式,充分發揮“功能型黨組織+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作用,努力構建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
那曲市投入6300余萬元,新建市級綜治中心,實現綜治中心標準化、實體化建設。
林芝市為提升道路安全治理水平,探索建立“八張網”,構建道路交通城鄉一體化網格治理格局。
昌都市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網格化信息平臺和綜治視聯網建設,實現市、縣(區)、鄉(鎮)全覆蓋。
群眾參與社會共建
“以前電動車經常被盜、入室盜竊等現象時有發生,現在社會治安明顯好轉,鄰里和諧、社會安寧。”拉薩市城關區藏熱社區治保主任米瑪次仁深有感觸地說。
米瑪次仁眼中的變化,僅僅是西藏自治區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縮影。
為進一步強化街道層面統籌協調能力,增強應對各類事件處置水平,引導各執法力量主動下沉參與基層事務,拉薩市城關區創新開展“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實行群眾需求“日常哨”、重點工作“攻堅哨”、突發事件“應急哨”“三哨齊吹”工作模式,構建閉環管理工作格局。
“西藏的社會治安特別好。”這是來西藏旅游的游客和本地居民的共同感受。
據西藏自治區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西藏自治區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指數為99.39%,連續多年保持高位。
西藏擁有12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農牧區面積占95%以上,農牧民人口占80%以上。沒有廣大農牧民群眾廣泛參與,就沒有農牧區和諧穩定,西藏的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就無從談起。
2013年5月,“先進雙聯戶”創建工作在西藏自治區全面鋪開,全區建立9.2萬余個聯戶單位,覆蓋全區80余萬戶360余萬城鄉居民。
通過“先進雙聯戶”創建工作,把服務管理與群眾工作緊密結合,把發展穩定任務落實到城鄉基層、落實到千家萬戶,聯戶保平安、聯戶促增收,共創平安和諧、共同致富增收、共建美好家園,形成了社情民意一傳到頂、政策措施一通到底的工作體系和維護穩定同心協力、增收致富攜手并肩的良好局面。
同時,老黨員、老干部、民兵作用得到發揮,依托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教育、引導、服務、管理群眾,建立完善機制,形成人人肩上有擔子、齊心協力保安全的良好局面。
關注微信公眾號 | 手機掃描瀏覽 |